勇於管教
Dare to discipline
作 者:詹姆斯.杜布森
出版社:愛家文化
勇於管教》專文推薦
愛與管教如何兼備?——《勇於管教》書介
文/張英熙(作者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管教不等於嚴厲的責罵或任意的處罰,而是一連串有目的的訓練過程,
最終目標在於塑造孩子成為一個成熟、負責、敬天、愛人的人。
一歲半的小琪聰明活潑,帶給父母許多驚奇和生活中的小樂趣。身為父親的志豪總期待著下班後能快快回家看女兒。小琪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這幾個月來意見可是愈來愈多,常用尖叫的方式要求父母立刻給她東西,如果父母動作稍微遲了些,小琪的哀號聲就像是遭遇到什麼重大悲創事件般,眼淚也一粒粒地滾下來;震耳欲聾的哭聲,促使又憐又急的父母加快動作,連沖奶、倒水都要小跑步。
說也奇怪,小琪只要東西一到手,馬上破涕為笑。每次小琪大哭大鬧時,志豪總是慌忙地滿足小琪的需要,甚至會催促太太,嫌她動作慢,就怕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或者擔心讓孩子哭久了,心裡會留下傷害。有時,志豪會懷疑小琪根本就是故意用哭泣來控制父母,但一歲半的孩子什麼事都不懂,又怎麼會指使父母呢?志豪只好說服自己:這種哭鬧、任性的行為,應該是每個二歲孩子自然的發展與反應吧!用一種欣賞的角度來看,也是蠻可愛的。然而,孩子的任性行為卻愈演愈烈。
現代父母不敢管教孩子?
志豪的親子經驗是許多現代台灣家庭的寫照。雙薪家庭的父母忙於工作,回家後對孩子百般寵愛,一方面是珍惜相處的時間,另一方面則是要彌補對孩子照顧不週的歉疚感。加上心理學知識的發達,「愛的教育」、「以孩子為中心」、「要同理並傳達你對孩子的了解」等觀點,使許多父母擔心管教會造成孩子心理挫折,令孩子心靈受創。因此,許多父母總是小心翼翼地和孩子相處,反而失去管教孩子的立場,也喪失訓練孩子自我約束的力量。
《勇於管教》這本書的書名正回應現代父母不敢執行及不知如何進行管教的無力心態。作者以南加大兒童發展心理博士的學院訓練,多年來協助父母解決親子問題的實務,並融合他個人教養三個孩子的經驗,指出:只有嚴格管教而沒有關愛,將使孩子變得無能或叛逆;僅有關愛而缺乏管教,則會造成無能父母及驕縱自私的孩子。能兼備愛與管教的父母,從小培養孩子一生受用的品格。
管教是一連串有目的的訓練過程
不同於時下廣為流行的教養書籍,本書超越零散的技術層面,論及健康親子關係的核心,在於贏得孩子的尊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尊敬父母長輩、謹守個人分際的價值觀念,原是中國所珍貴的社會傳統及家庭倫理,在自我極端膨脹的今日社會更應受到重視。聖經箴言二十九章17節記載了管教智慧:「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愛的教育不等於放縱孩子,也不是什麼都要依孩子。愛的教育是要以尊重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尊敬父母與他人。而管教更不等於嚴厲的責罵或任意的處罰,作者認為管教是一連串有目的的訓練過程,最終目標在於塑造孩子成為一個成熟、負責、敬天、愛人的人。
全書分為十一章共三百餘頁,所提及的管教觀念,適用於出生後至青少年期的孩子。書中對於管教的原則有明確的陳述。
首先,親子關係成功的關鍵是在愛與管教間取得平衡,讓孩子在愛與信任中學會聽從、尊敬父母。
其次,親子衝突之後是最好的溝通機會,父母可以在雙方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再次向孩子表達愛與關懷,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並向孩子說明自己的原則。衝突後若有好的溝通,將使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並增進親子的感情。
第三,父母要求孩子時要避免嘮叨或吼叫,可選用隔離法或合理後果,讓孩子負起責任。
第四,不要以物質享受作為表達愛、鼓勵孩子的主要方法,因為來得易去得快,太豐富的物質享受反而造成孩子不愛惜的態度,最糟的是孩子最終無法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並且可能養成以「交易」的態度來決定合作與否。父母要了解,真正吸引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是與父母親密且愉快的相處時光。
管教好幫手
在管教的方法上,作者介紹親職訓練中常使用的阿德勒及行為學派的管教技術,透過實例的描述,讀者應能掌握技術的核心精神並應用於生活中。此外,作者也將學校教學議題納入書中,分析孩子學習動機與成就低落的原因,論述學習障礙的問題及對策,並探討青少年性混亂、酗酒及藥物濫用的原因及有效的預防之道,這些主題對於父母及教師皆具有啟發性。
作者詹姆斯.杜布森多年著述演講,推動重建家庭價值的理念不遺餘力。 杜布森 博士關切婚姻、家庭的各項議題,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上有深入的洞見。《勇於管教》就是他在親子議題上的力作,原作目前仍在美國熱賣中。本書豐富的實例正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學術基礎及實務經驗,使讀者能清楚掌握教養的重要態度與技巧,是家長在教養上實用的參考手冊。
留言列表